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乌苏里蝮,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土棒子蛇有毒吗
有毒。
土棒子蛇,学名乌苏里蝮,别称: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蝮蛇亚科,蝮蛇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 (Emelianov,1929),蝰科亚洲蝮属枯棚穗物种,毒性强,命名人:Emelianov,命名时间:1929年。模式产地:俄罗斯波谢特地区,野猪河(鲁德纳亚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城(游击队城)河和尼科尔斯基-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均在滨海边疆区,以及满洲一面坡(中国黑龙江尚志)。背面两行大圆斑并列;头侧黑色“眉”和睁纹上镶白或黄白色边(白没卜眉);中段背鳞21行;腹鳞+尾下鳞188—213,平均200左右。舌粉红色。
短尾蝮和乌苏里蝮不是一种蛇吧 ?怎么看起来很像 ?
不是一种蛇。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剧毒,分布在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釜山。
尾蝮蛇生存能力很强,在国内分布比较广,从东北、华北到西南、华南都有,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短尾蝮蛇大多都是60到-70厘米的成体或亚成体,就具有繁殖能力。卵生的短尾蝮繁殖能力特别强,一次能生10-20条幼蛇。
生活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运改基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
短尾蝮
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
乌苏里蝮蛇(A gkist rodon ussurensis) ,俗名土球子、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亚科,蝮蛇属(A gkist rodon) 。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繁殖方式卵生。9月间产2—10仔,初生仔蛇全长172—216mm。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吃鼠、蛙及鱼,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类。
生态习性
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旁谨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吃鼠、蛙及鱼,偶尔也吃蜥蜴及其他蛇类。卵胎生,9月间产2~10条幼蛇,初生幼蛇全长17—21公分。
蝮蛇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距水源较近、食物丰歼歼富、捕食方便,易于隐身的环境中生存。如平原的草地、丘陵和山地林下。多栖息在坟丘、石缝、树洞和鼠遗弃的旧洞穴中。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喜欢在弱光下活动,常在早、晚或阴天时出来觅食。取食对象为鼠类、蛙类、昆虫、蜥蜴、小鸟等活体及其鸟蛋。成体进食量为自身体重的1/6或1/4,幼体为1/3或1/2,6—9月活动频繁,进食量大,母蛇产仔后进食量更大
蝮蛇是胎生蛇么?
是胎生,是卵胎生。
蝮蛇为卵胎生。蝮蛇胚胎是在雌蛇瞎闭的体内知宏发育成长的,小蛇出生之后就能够独立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殖方式能够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护,所以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蝮蛇的繁殖期,每一条雌性蝮蛇可以产下2~8条小蛇。刚出生的小蛇体长在14~19厘米,体重为21~32克。小蛇在进入冬眠之前会脱皮1~2次。
扩展资料
1、 蝮蛇的种类:
乌苏里蝮(即白眉蝮),岩栖蝮(黑眉蝮),蛇岛蝮,中介蝮,短尾蝮,高原蝮,(包括雪山蝮、秦岭蝮和六盘山蝮),庙岛蝮,矛头蝮、尖吻蝮。
2、亚种和种群:
帕氏蝮Gloydius halys 包括帕氏蝮(中亚蝮)、中介蝮、蛇岛蝮、岩栖蝮、千山蝮、庙岛蝮等;
日本蝮G. blomhoffii 包括短尾蝮、乌苏里蝮、磨猛裂日本蝮、对马蝮等;
高原蝮G. strauchii 包括高原蝮、雪山蝮、喜山蝮、六盘山蝮、秦岭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蝮蛇
东北都有什么蛇
我国东北地区有不少的蛇类,以下几种是东北地区较为知名的蛇:
1、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是中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它是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在受到攻击后常连续扑咬。蝮蛇属晨昏性蛇类,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
2、中介蝮
中介蝮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布袋、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分布于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3、岩栖蝮
岩栖蝮,蝰科,亚洲蝮属的动物。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有9枚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较粗,尾比较短·体尾背面灰褐色,有深棕色横斑若干,注意观察,它们也相当于短尾蝮左右并列的两两圆斑合并而成·尾末黑色。
4、蛇岛腹
蛇岛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亚洲蝮属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蛇岛,沈阳市段租及大连市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本蛇种是中国的特有种。
短尾蝮蛇的分布地区: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短尾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区或城镇结合部的田野、溪沟边和坟丘、灌木丛、石碓及草丛中,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尾蝮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介蝮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岩栖腹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戚燃戚高陵岛蝮
乌苏里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文名 3 拉丁名 4 俗名 5 中文目名 6 中文科名 7 中文属名 8 采集描述 9 形态 10 鉴别特征 11 地理分布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13 有毒/泌毒部位 14 毒素类型 15 毒性 16 中毒途径 17 毒素信息 17.1 类凝血酶 17.1.1 分子中文名 17.1.2 分子英文名 17.1.3 蛋白质序列 17.1.4 生物学活性 17.2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 17.2.1 分子中文名 17.2.2 分子英文名 17.2.3 蛋白质序列 17.2.4 生物学活性 17.3 磷脂酶A2 17.3.1 分子中文名 17.3.2 分子英文名 17.3.3 蛋白质序列 17.3.4 生物学活性 17.4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 17.4.1 分子中文名 17.4.2 分子英文名 17.4.3 蛋白质序列 17.4.4 生物学活性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20 数据来源 1 拼音
wū sū lǐ fù
2 中文名
乌苏里蝮
3 拉丁名
Gloydius ussuriensis (Emelianov,1929)
4 俗名
七寸子、土公蛇、烟袋油子、狗屎堆、土球子(辽宁)。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蝰科,蝮亚科
7 中文属名
亚洲蝮属
8 采集描述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419421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洞念社,2006。P.129130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
汪松、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30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孙德军,刘珊珊,杨春伟,赵轶卓,常淑芳,颜炜群。乌苏里蝮蛇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3):325329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 形态
乌苏里蝮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全长雄性494664(平均580.2)mm,雌性510630(平均562.3)mm。背面暗褐、棕褐或红褐色,有两列边缘黑色、中央色浅、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前后,彼此在背中线上相接或几乎相接,有的个体由于圆斑不明显,形成网纹;腹面灰白,或散以黑褐细点,腹鳞两侧有粗大黑色星斑,其上缘色白。前后缀连略呈一纵线。头背暗褐,有黑褐斑纹;眼前后贯穿有一条黑褐色宽“眉”纹,其上缘平直,镶白色或淡黄白色边(白眉),其下缘略呈波纹;“眉”纹下方的上唇黄白色;头腹黄白色,基本无斑纹,少数呈灰色网纹。舌粉红色。尾末与体色一致,极少数白色无斑纳简困。头略呈三角形,吻棱明显;鼻间鳞宽短,外侧尖细似逗点形;上唇鳞7,214式;下唇鳞911枚,前3或4枚切颌片。背鳞成对端窝,颈部21行,中段21行,肛前17行。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
10 鉴别特征
乌苏里蝮背面两行大圆斑并列,头侧黑色“眉”纹上镶白或黄白色边(白眉);中段背鳞21行;腹鳞加尾下鳞188213,平均200左右。舌粉红色。
11 地理分布
乌苏里蝮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乌苏里蝮多见于咐如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或石堆中;吃鼠、蛙等;在辽宁为优势种,多生活在山地、丘陵、林缘、草丛、灌丛、沟、田野等处,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为多;10月上旬开始冬眠,可与其它蛇种同穴越冬,次年5月中旬出蛰,活动期多在柞榛林丛中、菜地、田埂、农作物地头及坟堆草丛中,捕吃蛙、鼠等,亦吃鱼,偶吃蜥蜴和蛇,仔蛇吃黑蚁卵。卵胎生。
13 有毒/泌毒部位
管牙
14 毒素类型
混合毒类
15 毒性
从该蛇毒腺中克隆得到了一个丝氨酸蛋白酶、降纤酶、金属蛋白酶,但这三种酶是否在毒腺中表达善不得而知。该蛇毒素能以多种方式影响血液凝集和血小板功能。既含有血小板活化组分也含有血小板抑制组分、既含有出血毒素也含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组分——起抗血栓作用的类凝血酶。蝮蛇咬伤的局部表现:有刺痛麻木感伤口周围红肿,迅速变黑坏死,形成溃疡,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并有水泡和血疱,甚至皮下淤血、瘀斑,患肢呈明显肿胀,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气急、头晕、呕吐、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或复视、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窘迫、脉搏加快、少尿或者无尿、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亡阴、亡阳症候而死亡。
16 中毒途径
咬伤
17 毒素信息 17.1 类凝血酶 17.1.1 分子中文名
类凝血酶
17.1.2 分子英文名
Thrombinlike enzyme
17.1.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AAM46086.1
17.1.4 生物学活性
能分解纤维蛋白,形成头对头、肩并肩结构的纤维蛋白,并立即被纤维蛋白溶解酶彻底降解,由此导致体内纤维蛋白原降低,而呈现抗血液栓塞效应。
参考文献:
Latallo ZS. 1983.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lication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thrombin—like enzymes—A multicentretrial [J].Thromb Haemostasis ,50: 604—609.
17.2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 17.2.1 分子中文名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
17.2.2 分子英文名
Serine protease ussurin
17.2.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Q8UUJ2.2
17.2.4 生物学活性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能分解纤维蛋白,形成头对头、肩并肩结构的纤维蛋白,并立即被纤维蛋白溶解酶彻底降解,由此导致体内纤维蛋白原降低,而呈现抗血液栓塞效应。
参考文献:
Latallo ZS. 1983.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lication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thrombin—like enzymes—A multicentretrial [J].Thromb Haemostasis ,50: 604—609.
17.3 磷脂酶A2 17.3.1 分子中文名
磷脂酶A2
17.3.2 分子英文名
Phospholipase A2 ,PLA2
17.3.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Q7LZQ4.1
17.3.4 生物学活性
能酶促水解甘油磷脂的第二位酯酰键,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及药理学功能,如作为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和心脏毒素,并有降血压、引起惊厥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血、抗凝和诱导形成水肿。
参考文献:
张煜.2008.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的神经毒活性研究[D]. 硕士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孙明忠,祁超,丁兰,刘立巖,赵大庆,倪嘉缵. 2000.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 的荧光光谱[J].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 28(9): 11581160.
袁帅, 刘淑清, 付冬雪, 佟欣, 孙明忠. 2010.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酸性PLA2质谱鉴定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7(2):38.
17.4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 17.4.1 分子中文名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
17.4.2 分子英文名
GIn49PLA2
17.4.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P0DKU1.1
17.4.4 生物学活性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具有肌肉毒性,神经毒性。对突触后膜乙酰胆堿受体敏感性无影响,对神经肌肉信号传导收缩的抑制作用位点在突触前膜,是一种新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参考文献:
张煜. 2008. 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的神经毒活性研究[D].硕士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伤口肿胀迅速,肿痛不断加剧,并有水泡、血泡、淤点、淤斑、附近淋巴结肿痛。可出现视力模糊、复试、眼睑下垂、酱油色尿等特征性表现,严重者胸闷、心搏加快、呼吸肌麻痹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并有中毒性颗粒、心肌酶增高。
参考文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蛇伤急救学组.2002.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9(1):19.
邰春梅.2013.腹蛇咬伤早期局部肿痛的急救处理及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3(6):667668.
阳涛.2010.92例蝮蛇咬伤的救治与护理[J].现代护理,7(6):113114.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即刻在被咬伤创口的近心端进行结扎(要求在25分钟内完成),结扎松紧要适度,以阻断淋巴、静脉回流.但不影响动脉供血为宜。注意每隔1520分钟放松l2分钟,以免肢体闲血液循环障碍而坏死。结扎后应立即采用井水,河水.冷开水或肥皂水等冲洗伤口,有条件用3%双氧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几遍。冲洗处理后,应用干净的锐器或消毒过的小刀、三棱针在蛇伤牙痕处挑开至皮下组织,以排出蛇毒。用0.25%0.5%的普鲁卡因溶液加入地塞米松5mg,在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上方35cm处作深部皮下环形封闭,封闭溶液的剂量可根据患肢的大小而酌定;或用结晶胰蛋白酶20004000U加0.5%普鲁卡因420ml,溶解后在伤口上方及周围进行浸润注射,并在肿胀上方作环形封闭。经排毒后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伤口,使伤口保持湿润,可达到消炎退肿的目的。亦可就地取材,采用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草药外敷。如半边莲(别名半边花)、鬼针草(别名一包针)、小莲花(别名半支莲),九头狮子草(别名项开口),生南星、生半夏等l一2种草药洗净后加少许食盐捣烂湿敷。要保持草药新鲜,避免发生局部感染。对有水泡,血泡者.用消毒针头先抽出渗出液再行湿敷;还可以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6000U,加入5%10%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静脉点滴,该药是从免疫马的血清中提纯出来的球蛋白溶液。为防止过敏反应,用前应作皮试,使用中应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030rag静滴,可减少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吴洪俊. 2007. 蝮蛇咬伤的处理与治疗方法简介[J]. 乡村医生, 14(12): 3940.
阳涛. 2010. 92例蝮蛇咬伤的救治与护理[J]. 现代护理, 7(6): 113114.
邰春梅. 2013. 腹蛇咬伤早期局部肿痛的急救处理及护理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3(6): 667668.
20 数据来源
乌苏里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乌苏里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