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柴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柴荣为什么突然死亡?
史书记载是突然发病身亡。
对于周世宗柴荣的死因历史上没有作过多的记载,只是说突然发病去世的,也没有说是什么病,留给后人很多的遐想。由于赵匡胤在他死后篡了位,所以有人怀疑是赵匡胤兄弟和赵普的阴谋,暗中下毒谋害柴荣,具体真假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关于柴荣死因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说他年纪轻轻的死掉是因为操劳过度累的。周世宗柴荣一登缺前机就亲自指挥与北汉、契丹的作战,即使大臣们都反对,但他并没有听进去,并取得了胜利。
这件事后,柴荣所有的大小事务都是亲力亲为的,一个人包揽所有的政事,过度劳累伤神,必然有疾病上身,加上忙于处理判扮并各种要事,没有及时察觉到身体的反应,所以一旦病发,来势汹掘迹汹,已经来不及治疗了。
详细介绍:
一般的史学家都认为,周世宗的死因和他事必躬亲有关。据说柴荣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他丝毫没有当皇帝的架子,无论朝廷内外的大小事情,他都一个人包办了,上到审核奏章,下到校对经书,他都要亲自过目。过度的操劳使得柴荣耗尽了他的精力,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柴荣:大宋王朝的奠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末经藩镇割据及朱温篡唐后,中国便进入了自秦统一后的又一个乱世,即五代十国时期,历梁、唐、晋、汉、周五朝,最终是由赵匡胤建立了大宋政权,完成了全国的又一次大统一。
与其他靠征战或传承上位不同,这赵匡胤的江山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将孤儿寡母赶下台去便北面称孤了,所以,这也是他一生被人诟病之处,而他篡的就是柴荣的后周。
柴荣即周世宗,出生于河北邢州下的隆尧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家境还算富裕,但身处乱世,兵燹四起,遍地烽烟,原本经商尚可度日的柴荣可能也为战火所累,也难以为继了,于是他便投靠姑父郭威,并在征伐时屡立战功,很得姑父欢喜,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
他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最杰出的君主,作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死后便传位于他,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正值壮年之际便攸忽离世。
这里有个奇怪之处,后世一直称他为柴荣,从没有人叫他为郭荣,作为养子,按照“子随父姓”的礼制,也是古代的惯例,肯定是养子随养父姓,如何后来的书史之人却视而不见呢?
其实,这是后代文人为认证赵匡胤上位的正当性而故意为之,其潜台词是,既然你姓柴的能继承姓郭的产业,那我赵姓太祖来收编又有何不可。
这就如同阿Q调戏小尼姑说的话一般,“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嘛,其用意是为消弱柴氏继统的合法性,增强赵氏取而代之的合法性。
既然“柴”能代“郭”掌权后周,自然“赵”也能代“柴”执掌天下,只不过是一种正名的手段而已,小把戏嘛。
说穿了,是一种作祟心理使之然,把文字 游戏 加入政治 游戏 ,不过从此后,没人再叫周世宗郭荣的了,这也是欧阳修和司马光的功劳,而新、旧《五代史》都是称其为“本姓柴”,言外之意当然是姓郭。
但后人是不识得这些内幕的,也不是太重要,所以,就有了在《水浒传》中,施耐庵笔下那手握“丹书铁券”免死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荣的后代。
把江山赠与外姓,这在 历史 上是极少见的,即使无子嗣,也会从同姓同族之子弟中挑选,郭威是因为后汉皇帝刘承祐猜忌功臣而杀了他全家,“婴孺无免者”,所以造成了后继无人,
我不知道郭威的家族是如何一个情况,但史载他有四个兄弟,怎么说都是各有子嗣的,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这柴荣去当皇帝,不管怎么说,能传位一异姓之人,也足见其胸襟之阔大。
柴荣上位后的后周政权,于外,四面强敌环伺,危机四伏,于内,连年征战不已,国疲人乏,如何尽快地恢复生产,增强国力,进而完成全腊蠢袜国的统一,这对当时威望并不是很高的柴荣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必须承认,柴荣真是一位难得的圣明君主,他怀揣宏大抱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于上位之初便广泛听取各方建议,他虚心纳谏的宏大肚量,绝对不在唐太宗李世民之下,在极短的时间中,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后周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他似乎是部永动机,在短短的五年内,整顿吏治,裁汰冗弱;发掘人才,均定田赋;整军练兵,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同时还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
他面对各地林立的敌对势力,制订了“平定江南,再图北进,轮激直至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从后蜀手中夺取了秦、凤、成、阶等四州之地,然后开始了对南唐的征讨。
打仗是打的是银子,需要大把的钱来支撑,而当时以后周的财力是无法支撑这场战争的,于是,他把目光盯上了佛教寺院。
自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各地建有许多的寺庙,僧尼人数众多,而随着帝王公主们的追捧,更是到了无以复加之地步,韩愈还因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差点送了命,最后是落了个“夕贬潮阳路八千”。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其数量之多,这也是历朝战乱,民众苦不堪言,遂投于庙堂而寻求保佑、祈福,抑或是逃避现实所造成的。
南朝如此,中原亦是一样,当时后周境内大寺三百多处,小庙两万多所,僧尼数量竟然达到了百万之巨,所属庙田则更是数以万顷计,这一大批人,既不用缴纳赋税,又不用服劳役,他们的存在大幅减少了国家的档此财政收入。
于是,柴荣一声令下,除了前朝帝王有赐与匾额的重点佛寺外,其它寺庙全部拆除,强令所有僧尼还俗,还田于民,增加税收,并将拆除的金属器材,包括佛像等,统统融化,或铸铜线,充实国库,或制兵器,充足军备,这便是 历史 上著名的“灭佛法难”。
此举在极短时间内,不但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而僧尼还俗,亦增加了 社会 劳动力,赋税大增,短短几年,经济迅速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 出现繁荣,使得后周迅速成为一枝独秀的军事和经济强国。
说实话,柴荣的这一举措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地一着险棋,也必将给他带来万人唾骂的后果,于是后人便将他的离世同因果报应联系了起来,不过我相信,这是柴荣早就能预见到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倒是很佩服他这样的勇气。
按照柴荣的规划就是,“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此的魄力和格局,不可谓不宏伟,说他是五代十国中首屈一指实在有些贬低他了,即使是在历代帝王中,又有几人能比肩?
然而,正当柴荣踌躇满志,厉兵秣马地准备攻打南唐,大干一场时,天不假年,一场重病将他的生命定格在39岁的时间上,南唐也得以苟延残喘,直到五年后方由赵匡胤攻取。
柴荣一生英明,可惜在最后关键时刻眼光有问题,在安排辅佐年幼皇子的重任上,所托非人,让这“大忠臣”赵匡胤毫不费力地弄了个皇帝来当。
赵匡胤的太祖之位来得实在是轻松,几如一场 游戏 般地便完成了,整个过程除了杀死了一个誓死不从、拼死抵抗的韩通外,包括柴荣生前的众多心腹,如李重进等等,都无一人能挺身而出,也很是诡异。
细想一下,人走茶凉实乃人世常情,中原分裂日久,全凭拳头说话,大家都习以为常,忠君的概念早就随了纷飞的点火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再说了,虽然柴进是郭威嘱托传的位,但郭威得来的皇位不也是以非常方式,杀了当时的皇帝得来的吗,所以,当时的军民对皇帝认同感是很有限的。
好在赵匡胤上台后,沿着柴荣的规划稳妥有序地实施,照猫画虎,成就了令国人最想穿越的大宋王朝,不过我坚信,要不是柴荣走得早,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而经济发展及军力肯定比赵氏的宋王朝要高出许多。
赵氏汲取了前朝教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便是限制武将的权力,“重文抑武”,但此举也被后世指责为造成有宋一朝武备不足,从而导致 “靖康之难”,乃至最终惨遭灭国悲剧的灾难。
后人对柴荣的评价极高,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可以这样说,虽然柴荣在位仅仅短短的五、六年时间,但他的雄才大略远非宋太祖可比,更是甩那宋太宗十八条街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一联诗,冥冥中似乎就是给柴荣预备下的,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上天能再给他十年时间,必然能造就一个功比汉唐的伟大帝国。
而他本人也必将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齐名的伟大君王而名垂青史,如果真是如此,何来“唐宗宋祖”一说!
可惜的是,现在人们只知道宋太祖,却少有人识得这柴荣,他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典型,被赵匡胤偷偷地摘了桃子,在成王败寇的观念中,寂寞又无可奈何地走入了 历史 帷幄的深处……
柴荣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有何成就?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柴荣的成就是稳固了后周王朝的基本盘,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当时华夏大地处于五代十国时期,自唐灭以后,各地的拥兵的节度使自立为王。他们各自互相攻讦,争夺地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动荡才再次归于一统。我们都知道这次完成统一的王朝为北宋,而北宋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恰恰是北宋承接的后周基本盘。
柴荣继位时,便立下志向,希望能完成不世之功。他曾对大臣表露心迹,希望用三十年时间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为了能完成愿望柴荣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后周的治理上,期间锐意革新,铲除弊病。后周的国力蒸蒸日上,雄厚的国力支撑着柴荣的东征西讨。
在对四周的作战中,柴荣提拔了一批骁勇的战将。历绝比如北宋开创者赵匡胤原先是后周的军事统帅,这么一位后世的皇帝在柴荣的生前也只是他的一柄利剑而已,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他在位的五年时间里,拒北汉、败后蜀、征南唐大大拓展了后周的领土。穗悉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南下中原,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燕云十六州地形崎岖、高山林立,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关隘。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不得不时刻警惕辽王朝的觊觎。为了打破被动的局面,柴荣亲征辽国,率领数万大军北伐,战事进展非常顺利,一路大胜,差一点便可能夺回失去的燕云十六州之地。只不过,柴荣突发疾病不得不回撤。
然而,此次疾病过于凶猛,迅速击垮了周世宗。公元959年肢族姿6月中旬,柴荣在开封万岁殿驾崩,带着自己未竟的愿望离开了人世。
柴荣祖籍在哪里,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解析:
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妻子郭氏的哥哥,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后改名为郭荣。成人之前由于家道中衰,柴荣就投奔姑父家生活。郭威见他为人厚道,办事也认真谨慎,加上郭威当时还没有儿子,家境也不太好,就将柴荣收为养子,而且让他帮着做些生意,管理家政。柴荣也很能干,精心经营,还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贩卖茶叶等物,以贴补家用。柴荣做生意之外还不忘读书练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出众人才。
即位创伟业
后汉时,郭威任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不再经商,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进入政界。等郭威从邺都发兵进军开封时他奉命看守邺都,抵御契丹。不久养父做了后周天子,他也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荣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澶州遭洪水袭击后,他又率领军民重修道路,拓宽街道,扩建市区,受到官民的好评。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在首都政变时全被杀死,郭威就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养子身上,想再委以重任,但王峻经常阻挠,等王峻被贬后,才让柴荣担任了开封尹,加封晋王。
养父死后,柴荣被众人拥立继位,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继续深入改革,心怀统一大志,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开始强盛起来,他为北宋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最后虽然只有举拆五年,但他的成绩已经非常突出了。
后汉刚灭,刘崇在太原又建立北汉,和后周对峙,而且联合契丹趁柴荣新继位时发兵来攻,也想学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那样,自己做中原皇帝,但柴荣不是李从珂,柴荣亲自领兵出征,像当年的李存勖一样冲锋在前,加上赵匡胤等勇将的奋勇厮杀,竟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刘崇,还将太原围困起来,虽然柴荣不久退兵,但刘崇也惊吓过度,最后得病死了。
柴荣战后对骄兵悍将进行了彻底整顿,处死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然后建立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励精图治
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二是虚心纳谏,为此他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诏书说得极为诚恳,他说自己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但大臣们却没人指出他的过失,没人说过施政的缺陷。柴荣并没有一味责备大臣,而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大臣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求良言。他说如果没有人上书言事,他就没机会了解大臣的才干与品德,从而不能量才重用。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以后尽量上书言事,即使说的是皇帝的过错也没关系。文笔差一点的也不必顾虑,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根据大臣的表现升降其官职。
为更好地让大臣进言,柴荣还点名让王朴和二十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由此,柴荣得到了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
其次,柴荣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 *** 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 *** 机构发挥作用。柴荣对吏治的整顿极为重视,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主持税收事务的孟汉卿由于私自加派税额,被揭发出来,柴荣将他赐死,负责查处的人说法律没有要将他处死的条文,柴荣则说:“朕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威慑众人!”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有的役夫还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处死。就连自己生身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最后罢官流放。对妄加推荐官员以及骗取官职的也或贬官或罢官,消渣严惩不怠。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正桥枣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经济方面。这方面主要有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认识到了民众的重大作用,因而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首先是降低了税收,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不合理的税收。其次是颁布了唐朝时元稹的《均田图》,元稹看到百姓的近河地被洪水冲毁后,仍按照原来的田数交纳租税,加重了负担,就奏请按照实有土地收租税。柴荣看到后非常欣赏,就下令颁布给各州县,也按照实有土地收税,防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这就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柴荣又召集流亡的人给他们田地耕种,既安定了百姓,又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对于一些退休的贵族也不再免收租税,和百姓一样交纳租赋,即使是历代优惠的孔子的后代也免除了特权,照章缴纳税租。这又间接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为从根本上创造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柴荣又命人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还认真治理了大运河和黄河、汴河,水路的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整顿钱币 治理佛教
整顿钱币是柴荣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他还大胆地毁掉了铜佛像来铸钱币,促进商业发展。有人劝阻他,他说:“佛主张施善于民,只要是做好事就是奉佛。而铜像怎么能是佛呢?况且我还听说佛以利民为先,即使头和眼也肯献出来施舍众人。假如朕的身体可以救济百姓,我也不会吝惜的。”这些话说得合情合理,毁佛像铸钱不仅整顿了钱币市场,对当时泛滥的佛教也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同时,柴荣还从根本上治理佛教,让一些假和尚还俗,因为战乱时期有的盗匪、逃避徭役、兵役的人以及罪犯就以出家作为对抗手段,而且寺庙发展太快使免租税的田地增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柴荣加强了对寺庙的管理,禁止私自剃度出家,废除了三万多所寺庙,剩下两千六百多所,僧尼剩六万多人,估计还俗的有六十万人。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就顺应民意,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永久结束战乱,和平生活的愿望,开始了统一战争。柴荣的南北征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收复西面的四州,二是南征南唐,三战取得南唐江北之地,三是北伐夺取了契丹占领的部分领土,柴荣还想继续驱逐契丹势力出长城以外,但不幸得了急病,回来不久便英年早逝。中原与江南的统一到北宋初年才最终完成,柴荣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征北战为统一
首先,柴荣向西用兵,西面的四州即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和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这四州原来归中原政权管辖,在契丹势力进入中原时,就被后蜀兼并了。百姓将士无法忍受后蜀的统治,重新归附中原的愿望很大,柴荣便顺应民意,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这四州全部占领。
其次,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经过柴荣三次亲征,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战争结束,南唐的江北领地被迫割让给了后周。第一次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后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无法攻克,只好退兵。第二年柴荣又一次亲征,强攻拿下了寿州,因为季节不利,撤归北方。第三次用兵,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柴荣注意收拢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并准备渡江南下进攻南唐京城。
南唐中主李景为保江南,派大臣李得明和钟谟前去求和,再献出四州,这样,江北南唐的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归后周所有,南唐以后每年还进献大批贡物。
南征取得了全胜,不仅得到江北土地,还镇慑了南汉和后蜀,特别是后蜀,此后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柴荣北伐,击退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十七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柴荣还想继续进军,夺取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只好在派将固守各州之后退兵南下,回到开封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年仅三十九岁,大志未酬,英年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确实让人替他惋惜。
《旧五代史》对柴荣的评价极高,说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总结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堪列五代君主第一,所以,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柴荣简介
柴荣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史称周世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梁迅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橡肆此、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雹带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陜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关于柴荣和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