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花盆底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花盆底鞋如何制作视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清代花盆底鞋和现在的高跟鞋有什么区别,妃子们为何要穿?
清朝的宫廷戏一直是很火的,什么《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一部部看的我们欲罢不能,不光对清朝的历史格外向往,就连他们的服饰我们也十分的着迷。
清朝的代表服饰有两种。一是旗袍,当然了,这个旗袍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不是一回事,清朝的旗袍指的就是旗人的服装,高雅而华贵,繁复而不俗,充满了古典美。另一个就是旗鞋了,和今天的高跟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看上去这种鞋子走路也不方便,穿着也很危险,除了好看真的没有其他用处了,清朝后妃真的都穿这样的鞋子么?他们的鞋子也如影视剧里一样的厚底么?
花盆底鞋简介
旗鞋,一般叫做花盆底鞋,又称马蹄底鞋,是清朝满族妇女的一种鞋子。这种鞋子一般的底是木头做的,鞋子的底部高5到15厘米,还有的更高,可能达到20厘米,主要是由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着的。这种鞋非常精美,鞋面上有各种刺绣,镶嵌着珍珠宝石,鞋尖上有竖扮的还挂着小流苏,随着走路轻轻摇曳,婀娜动人。鞋底一般会有各种雕刻火绘画,真是一件艺术品,精美异常。
这种鞋子为什么会在满清女子中流行起来呢?其实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前期主要是实用,后期才逐步具备美感,我们来梳理一下旗鞋的演变过程及其作用。
防备蛇虫鼠蚁
很早以前,满清人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女子经常在深山老林里劳作,摘果子或者打猎。深山里的蛇虫鼠蚁非常多,通常会顺着女人们的脚爬上身子,叮咬她们。所以当时的满族妇女,都喜欢把自己的鞋底垫高,能尽量预防蛇虫叮咬攀爬。当然,那时候的高底鞋只是一种工具,没有任何精美的纹饰。
显得身材高挑
后来满族人入关,统治华夏大地。汉族自古以来就有裹小脚的习俗,女子们三寸金莲,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婀娜动人,充满了女性的魅力,精巧的小脚在男人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异性的诱惑。可是满族民风开阔,从来没有裹脚的习惯。女性一直都是任其发育,大脚也不在意。这时候跟汉人女子比起来,满人女子就显得粗糙很多了。于是她们急中生智,就将花盆底的旗鞋加以改进,高高的鞋底,搭配垂到脚跟的旗袍,一双大脚很好的被隐藏了起来,而且穿这种“增高鞋”的效果,也能拉长了下半身的比例。显得她们身材高挑,胸部以下都是腿,看上去也赏心悦目。
走路摇曳多姿
还有一种说法,踩着这种花盆底的鞋子,重心很难掌握,走路要提着气,挺胸抬头,小步前进。这让本来生猛豁达的满族女性变得温婉柔情了起来,走路也摇曳生姿,女人味一下子就提升了。还有人研究说,这种鞋子走路,可以吵槐减肥瘦腿,而且锻炼大腿内侧肌肉和小肚子的肌肉,更加讨男人喜欢,何乐而不为呢?
后宫中的小心思
花盆底鞋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能让皇帝对你印象深刻。后宫佳丽三千人,虽然三千人是一个虚数,但是后宫佳丽的人数相当多。如何在皇帝面前脱颖而出?后妃们费尽心思。不同等级的嫔妃们,穿的鞋子也截然不同,而且各位妃子也尽可能的在符合规矩礼制的前提下装饰自己的鞋子,力求让皇帝记住她们。
花盆底鞋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向我们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时至今日,也有少数追求复古风情的小仙女会买来花盆底鞋,不过这种鞋舒适度并不如高余碰灶跟鞋,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了吧!
怎样自制花盆底鞋(要详细步骤的啊)
1、主要材料:pvc板材若干(3mm、5mm)、白色指甲油;
2、所需工具:502胶水、小刀、锉刀、铅笔;
3、制作步骤:
(1)先在pvc板材上(3mm)画上鞋底样子;
(2)把它切下来;
(3)用刀削去多余的部分,留一圈边后用锉刀打磨出鞋底的形状;
(4)打磨好后在适当的位置画出装马蹄底的位置;
(5)按照位置留出的大小在5mm厚的板上画出大致底的大小(马蹄底是一头大一头小的,小的一头不能超出鞋底的大小)
(6)这是画好后的样子;
(7)然后切割下来,一头画成半圆的,就是马蹄的形状;
(8)再切两块大一点的(也是5mm厚的pvc板材)
(9)将画有圆搜腊图案的用502胶水粘在大的上面;
(10)将平口的一面斜着切割下图的样子;
(11)另外几面也随着图案的弧度切成如图的上小下大的样子,然后用锉刀进行打磨;
(12)这个是打磨后的样子,中间收腰,上小下大即为马蹄底(这个底的高矮可根据自己喜好增减);
(13)然后用502胶水固定在刚才鞋底定位的地方;
(14)鞋底基本就完成了,如果要让鞋底的线条更好看的话,还可以继续下面的加工;
(15)其实就是将鞋底的两头挫橘滑成弧线的,让马蹄底和鞋底链接的更自然;
(16)对比一下更喜欢哪一种;
(17)最后用白色的甲油给它上个色,以来可以遮掉上面的漏丛铅笔印,而来能让鞋底有光泽。如果有兴致的话,还可以在马蹄底上画花纹或者贴一些装饰品。
清朝皇宫流行“花盆底鞋”,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了方便皇帝
相信很多人对清朝宫廷女子所穿的“花盆底鞋”丝毫不陌生,在各种清宫剧都可以看到,皇宫嫔妃们脚上纷纷穿着“花盆底鞋”,其实在真实的 历史 上,“花盆底鞋”也确实是清朝贵妇们所钟爱的鞋子,“花盆底鞋”也是满族女性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
“花盆底鞋”也称旗鞋,鞋子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走路起来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鞋底大部分高5-15厘米,鞋帮上也有绣花图案,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样超过十几厘米的高跟鞋穿着脚上,真为那些满族女性担忧她们会摔倒,可是为什么清宫里面的女性如此钟爱“花盆底鞋”呢?
满族深受汉族崇尚“三寸金莲”审 美文 化的影响,自从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在当时普遍的审美标准里,满族女性因为没有缠足,一烂渗双大脚难以被认为是美丽的,穿上“花盆底鞋”不用缠足可以走出十分曼妙的脚步,因此产生了“花盆底鞋”这种旗鞋。
这种鞋子不仅可以显得脚小,而且还让女子看起来更高挑美丽,因为满族女子大多穿着长袍,行走非常不便,因此需要在鞋底上加上高底,这样子的话不会使得旗袍拖地,而且还可以弥补身高的不足,由于“花盆底鞋”由旗袍下摆挡住部分,视觉上大大增加了女性的身高,穿上此鞋以后身材会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慈禧太后也最喜欢“花盆底鞋”,而且她所穿的“花盆底鞋”可以说是清宫最为尊贵的,不仅鞋面用料是用上好的贡缎,还把“花盆底鞋”的装饰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慈禧太后的鞋底不仅比平常的高出很多,鞋子上还镶嵌了各种宝石、璞玉、翡翠和珍珠等名贵饰品,慈禧的鞋子上珍珠钉的最多的有三四百颗,少的有三十颗,制作慈禧的一双鞋子,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奢华至极。
其实,嫔妃们穿上“花盆底鞋”不仅仅为了美观,也是更为了方便皇帝,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对于后宫中不那么得宠的妃子可能并不熟悉,通过女子穿的“花盆底鞋”,皇上可以一眼看出妃子的身份。
因为在清宫里面,不备历伍同的鞋跟代表了身份的不同,有些位分普通的妃子在鞋子的用料和装饰上会显得很普通,而位分高的妃子们鞋底或者鞋面会用名贵的饰品来装饰,甚至有些年老的嫔妃们会改穿平底鞋,而皇帝们看到这些鞋子的时候自然能大致知道对方的身份,避免了尴尬。
清宫女子通过“花盆底鞋”仿或来获得摇曳多姿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要求并没有随着 历史 的变迁而停止,女性们在告别“花盆底鞋”以后,开始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高跟鞋。
花盆底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花盆底鞋如何制作视频、花盆底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