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淮河、吉水,古称“四渎”,是中国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四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今天,长江、黄河、淮河还在,吉水却不见了。与之相关的记载只能在史料中找到。吉水在哪里?
在古代,天帝为了表示功德或祈福,往往会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五岳四渎是主要的祭祀对象。四渎中,吉水是很神圣的一个,虽然没有其他的那么隆重。原因是在古人眼中,吉水神奇而神秘,一直有“穿黄不泥,三观三分”的说法。你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吉水从北到南穿过黄河,却依然清澈。而且,在地下潜行三次之后,它又回来了,依然奔向大海。按照这种说法,别说古人,就连今天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尚书·龚宇》记载:“引水,东流为济,入河,溢为兴;东起之北,东至何,东北至文,北至东海。”吉水源于济源市吴王山(以吉水的源头命名)。源水由地下河向东流70余里,在济源市城西从地下涌出,向东流至文县西北,称为济水。吉水又去黄河潜行,渡过黄河,在河南岸荥阳浮出水面进入古星泽。之后吉水向东流经元阳时,再次潜行,到达定陶,与文水汇合,向北流入巨野泽(大野泽),再转向东北流入山东大清河,流入大海。黄河之所以叫黄河,是因为泥沙丰富而闻名,但哺育黄河的水却不与之混为一谈,这是不是很神奇?
唐太宗曾问大臣许曰:“天下激流谷无祭,水甚细,四渎尊。为什么?”意思是水的流量不大,为什么能变成四渎呢?许景宗答道,“渎神是要单独说话的。因为有多余的水,你可以一个人去海边。经济的暗流已经反复。形虽精微,只能敬之。”“屡有暗流”是指吉水的“三番三次”现象在古人眼中是非常神秘的,古人非常推崇吉水“出浊水不沾”的高贵,虽小却独自挣扎流入大海,不屈不挠。白居易曾以诗赞水:“从今谁高洁,惟清节,万古长存。”
由于时代的限制,古人认为扶水是合理的,而今天很多人认为不是。别的不说,说流水过黄河的问题,大概是古人的误解。我们都知道地下河确实存在,但大多是喀斯特地貌。水进出黄河的温县和荥阳,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有人认为流入黄河的水和流出黄河的水根本不是同一条河。这在黄河南岸流动的水,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在南边的古星泽因为泥沙沉积而变得清澈,嵩山来的水也是清澈的。这两条河,一进一出,巧合地出现在黄河两岸附近,水质清澈,与黄河不同,因此被误解为同一条河流贯穿黄河而不浑浊。
那为什么吉水后来消失了?这与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频繁向下游改道,对整个华北地区的河流生态影响很大有关。由于早期黄河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广人稀,没有大规模开发和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没有那么严重,黄河水中泥沙含量也不算太高。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水携带的泥沙越来越多,供水携带的泥沙逐渐遮蔽了迎泽。最初因集水而形成的兴泽消失后,吉水逐渐步其后尘。当然,除了水中泥沙的自然沉积,也离不开黄河洪水的强力辅助和频繁改道。
据学者考证,东晋时期黄河至巨野泽的水已淤塞湮灭。巨野泽以下的水因为文水等河流的补充而依然存在,但因与原有的水无关而逐渐改为清河。济水出巨野泽后,从泰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济南、济阳等地,在今天的东营市流入渤海。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铜瓦隔堤决口,导致黄河第六次大改道。从原来的夺淮河入海,改为夺大清河(吉水河)从山东入海,吉水从此消失。
照片-济南的黄河和小清河
黄河冲入大海,但由于吉水水道窄浅,黄河没有走济南以东的原吉水水道,而是自己另辟蹊径入海。而那一段吉水,摆脱了黄河的蚕食,得到了新的水,有了新的名字,现在叫小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