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国第一关”,号称“天下九堵,雁门第一”。它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的名称始于初唐。由于北方土耳其人的崛起,出现了许多内部的进攻。唐驻军驻守雁门山,并在制高点铁堡门设城防守。《唐书·地理志》在此描述“东西山势险峻,中间有路,圆崎岖,极其封闭,谓之西门,又名雁门关。”明七年(1374年),洪武在古雁门关遗址东南约5公里处重建了这一遗址。城周长1000多米,墙高6米多,砖墙石垒,内夯土,有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城门。
其实在唐朝之前,这里就已经是著名的古战场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派三十万大军到雁门,“北击胡,取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修筑长城。
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曾驰骋在雁门古刹内外,多次击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担任戴军、雁门、云中知府与匈奴交战数十次时,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汉昭帝年间,王昭君从雁门出嫁。从此,这一带出现了“远城封闭,牛马散野,第三世界无犬吠警察,李殊无战事”的稳定局面。
唐朝以后,北宋初期,雁门关地区是宋辽激烈的战场。爱国将领杨晔(又名杨继业)及其麾下的杨家将士人都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宋太平兴国第五年(980),十万辽兵攻雁门关,杨业只带几千兵,靠雁门之险击退辽兵。
明清以后,雁门关多次重修。但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版图的逐渐形成,内长城作为“内缘”的作用已经丧失,其所属的雁门雄关也被废弃。
万里长城,战场在雁门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雁门关两次伏击日军。总共有500多名日军阵亡,30多辆汽车被毁。雁门关伏击战是八路军继平型关胜利后的又一次伟大胜利。忻口战役前敌总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副总指挥魏在战役结束后对说:“八路军切断了敌人的一切后路,这对我军在忻口正面作战帮助很大。”
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这场战争:“游击战争在战役中也起辅助作用。如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游击战,破坏了同蒲铁路、平型关公交公路、羊坊口公交公路,对配合战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千年来,雁门关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关口。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简伯赞所指出的:如果把漠北草原比作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背景,那么雁门关就是上演金戈马铁壮阔历史剧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