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酸汤鱼的原料不多,但每一种调料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使命。摄影/卢玉坤
-风景,优雅和语言-
“三天不吃酸的,走着打”
“酸”才是正宗的贵州风味。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酸的传统,比如四川和东北的酸菜;比如山西人爱吃老陈醋。但无论是酸菜还是醋,都只是调味的配角。
贵州的酸是主角,是生活的背景。无论是鱼猪脚之类的肉,还是蔬菜豆角,都是用酸汤煮的。酸汤是一个舞台,各种菜品只是这个舞台上不同的角色。
什么是酸汤?
只有外省人一般会叫酸汤。在贵州内部,贵州人的划分更细,有人更喜欢用西红柿做的红酸,酸中带香,醇厚;有的人更喜欢清清爽爽的白酸,原料是煮米汤。
明清时期番茄的传入,让贵州的酸汤更香了。摄影/卢玉坤
理想的红酸汤需要用小野番茄熬制,这种番茄果肉很多,酸味很强,不能做其他用途。
怎么做?很简单。西红柿洗净,晾干,直接放入瓦罐中。当它们快满的时候,在上面加一点盐和酒糟,盖上盖子,然后在罐子边缘周围加水,使西红柿不接触空气体。这是第一步。之后不断加入干净的水,保证罐子边缘一直有水。等10-15天,就可以开盖了。
红酸汤正在煮。图/《早餐中国》
做得好的话,打开坛子,会有一股馥郁的果香和酒香从坛子口中飘出来。往里面看,番茄的果肉已经烂了,软软的,沉淀到罐子底部。浸入果肉的是六七成的果汁,是红酸汤。
做白酸汤,只要抓一把糯米,洗干净,放在水里煮;煮沸后,取出米粒,将剩下的米汤放在坛子底部,盖上盖子,密封,用水隔离空。每天的米汤都是这样加的,和前一天的混在一起,六七成满的时候密封。
米汤发酵的白酸汤,是黔东南最经典的味道。摄影/陈培良
好的白酸汤,清而不浊,吃起来酸酸甜甜,口感醇厚爽滑。酸汤是黔东南苗族的饮食秘方。只有看完这碗奇妙的发酵液,才能真正了解黔东南的饮食文化。
贵州有吃辣的传统,在雷公山一带流行用泡椒拌酸汤,俗称泡椒酸。除了这些广泛流行的酸,黔东南、黔南一些地方还有更奇特的制酸方法。
腌制的酸,由骨头和一些切碎的肉发酵而成;酸,顾名思义,就是把每顿饭的剩菜收集起来发酵而成。一户人家打开酸坛子,整个村子和山谷都能闻到一股腐臭的味道;还有一些临水的村子用鱼虾腌制鱼虾酸。
辣椒和酸汤的混合已经成为贵州独特的味道。摄影/卢玉坤
说到贵州美食,不得不提的一道美味就是酸汤鱼。在酸汤鱼的发源地黔东南,鱼被放养在种植糯米的稻田里。每年农历三月插秧,也是下到田里。当八月水稻收割时,鱼被一起捕获。稻田里养的鱼喜欢吃草花,所以叫草鱼。
稻田养鱼,除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也是民族记忆的传承。摄影/李长华
在黔东南,苗族和侗族都有在稻田养鱼的耕作方法。
因为肉很奢侈,鸡鸭只能在过年前宰杀。这个季节只能吃新鲜的比目鱼。此时正值农忙季节,亲戚朋友会聚在一起,互相帮忙收割。主人家不仅会为客人提供清汤白水,当然也没必要大费周章:在地里支起锅,做酸汤菜,把刚从地里捞出来的鲜鲤鱼扔进汤里。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招待客人了。
酸菜、浑米酒不仅是苗族的基层美食,也是维系邻里关系和感情的纽带。摄影/卢玉坤
所以,最传统的苗家酸汤鱼其实还真算不上什么登堂入室的大菜,而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