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跨越国界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除了蒙古和中国,还有数十万蒙古人居住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其他国家。当然,蒙古人其实也分了很多分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蒙古的内容太多太乱:从成吉思汗开始陆续出现了四大汗国,再到鞑靼、瓦刺、准噶尔、突厥、哈尔卡……各种各样的蒙古人轮番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表演。今天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阿迦布里亚特、乌斯蒂奥尔丁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这七个行政区都与蒙古人有一定渊源。俄罗斯之所以把蒙古人放在自己的领土内,由不同的行政区管辖,是因为这些蒙古人原本分属不同的分支。其实“蒙古”这个词和以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样,指的是同一语系的部落联盟。中国唐代的典籍中有记载,在客路连河下游和兴安岭北部的石围人中,有一个叫吴萌的部落。1980年,回鹘人南下,迫使回鹘人西迁,石维人趁机迁入突厥游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从而逐渐使这一地区蒙化。从此,人们就把这片草原称为蒙古草原。目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蒙古起源于史维。持“蒙古起源于石围”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石围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东胡。公元前1800年左右,今天山海关外的东北土地主要分为四个地区,居住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商朝(汉族的前身)的华夏族,居住在南部的燕山地区,北部的肃慎,东部的陀,西部的东胡。东胡居住的地区大致在今天东北林区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处,所以东胡的影响很早就向西发展到了草原。相当于秦汉交替时期匈奴打败东胡。此后,一部分东胡人沦为匈奴的奴隶,另一部分则逃往五环山和鲜卑山。分别居住在五环山和鲜卑山的东胡人,逐渐演变为五环人和鲜卑人。其中,鲜卑成为日后“五朵野花”的主角之一:西晋武帝时代鲜卑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启赋部、柔然部。慕容、拓跋进入中原后,先后建立了颜倩、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鲜卑人普遍汉化。到了隋唐时期,居住在中原的鲜卑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族。鲜卑拓跋建立的北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从鲜卑族分化出来的柔然人与北魏拓跋进行了多次斗争。原本为柔然铸造铁器的附属民族突厥,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利用柔然的急剧衰弱,征服了柔然。柔然的后代逐渐分化为两支:南支逃往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至亚布洛诺夫山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地区,成为石维人的祖先之一。公元6世纪以后,石维人分为南石维、北石维、博石维、神墨横石维、大石维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几个分支。据《蒙古秘史》记载,吴萌石围部落的祖先是尼古斯和齐燕两兄弟。前者的后代繁衍成蒙古塔尔金烈氏族,后者的后代繁衍成赤炎氏族。未来统一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就出自赤炎氏族。燕国的波尔人吉代米尔甘成为氏族首领,并正式将自己的氏族命名为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蒙古”一词仅指以赤炎氏族为核心的一个部落。当时草原上分布着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民族:回鹘失败后想要反击客家人的桥头堡奈曼部落,受高昌回鹘影响的王谷部落,信仰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克烈部落。其实这些部落多为蒙古突厥部落:上层统治者一般讲突厥语,下层民众一般讲蒙古语。从1世纪到12世纪,草原上出现了蒙古人、鞑靼人、米尔其人、克烈人、奈曼人并列而立的格局,其他相对较小的部落也分布在这片草原上。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命名为蒙古。就这样,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但蒙古人内部的部落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起源。在现代蒙古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是回鹘、突厥、契丹、通古斯等不同民族的结合。蒙古帝国的扩张太快了——从东边的太平洋海岸到多瑙河上的维也纳城门,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到热带岛礁曾母暗沙,被蒙古的铁蹄像飓风一样席卷一空。蒙古的人口支配着这么大的领土,蒙古本身也是刚刚从原始部落过渡过来的。能够立即接管世界的蒙古人未能在整个帝国建立统一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个人口多得多、文明更先进的民族时,很快就表现出与当地人口融合的迹象。中原的蒙古人仿照汉朝建立元朝,而西征的蒙古人绝大多数与当地的突厥人融合,皈依伊斯兰文明。阔太汗国、察合台汗国、伊犁汗国和张金汗国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厥化。从草原走出的蒙古人在东征西战中与不同地区的当地人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阿富汗的保安、土族、东乡、哈萨克、乌孜别克、哈扎拉等,大多具有蒙古人与当地人的混合基因。保安族一般被认为是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在青海的蒙古军后裔。自称“蒙古人”的土族,是由蒙古卫戍部队与吐谷浑后裔霍尔人通婚而形成的民族。东乡族是元朝安西王阿难率领他的蒙古人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民族。历史上,哈萨克汗国和乌兹别克汗国都尊成吉思汗为祖先。哈扎拉人是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也被国际上的一些学者认为是波斯人和蒙古人的杂交后代。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前,大大小小的部落大致分为两类:林中人和毯中人。所谓毡人,是指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所谓林中人,是指生活在北方草原林区的渔猎部落。位于蒙古草原北部的森林中的人们受到了南方人生活习俗的影响,但同时他们也保留了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今天俄罗斯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布里亚特族都是森林中人的后裔。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朝都城(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族制度建立的统一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益增长。不久,蒙古各部逐渐宣布从金氏大元政权中独立出来,蒙古草原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前各部割据的状态。在蒙古各部落的割据斗争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起初形成了鞑靼和瓦拉两大主力,到明末清初,大体形成了蒙古草原的三个部分,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莫斯威拉特蒙古。生活在今天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主要是由原漠南蒙古族演变而来,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主要是由莫西未拉特蒙古族演变而来,蒙古的主要民族是源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族。南蒙古、北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蒙古这三个概念是根据蒙古人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形成的。漠南蒙古、漠北卡尔卡蒙古和漠Xi薇拉蒙古不是单一的部落,而是由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漠南蒙古概念下有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扎赉特、奈曼、茂名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落。16世纪中叶以后,放牧在哈拉哈河两岸和克鲁伦河附近的喀尔喀人逐渐迁移到漠北,分化为扎萨克图可汗、图舍图可汗和车臣可汗。莫威拉特蒙古主要分为和硕特、卓若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图尔胡特四大部,以及惠特等小部落。蒙古莫威拉特的准噶尔曾经统治过包括现在的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广大地区。鼎盛时期,准噶尔汗国人口500多万,军队30万。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和大清帝国、沙俄、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都是当时世界十大最强帝国之一。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终于打败了准噶尔汗国。准噶尔繁荣时期,隶属于莫西威拉特蒙古的图尔胡特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吐尔胡坦·沃巴希率17万民族东征,最终约有4.3万人顺利到达伊犁。到了清朝,东部的土尔扈特部分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归现在的巴州地区,另一部分划归额济纳。起初,图尔库图人在伏尔加河的东西两岸生活和繁衍。随沃巴基东去的部落主要居住在伏尔加河东岸,而居住在伏尔加河西岸的部落则留在了那里。今天,俄罗斯人把仍然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人称为卡尔梅克。当年蒙古人西征,一般都是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融合。因此,很多突厥化的蒙古分支不再被视为蒙古人。在今天的俄罗斯,只有信仰藏传佛教的黄种人、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被认为是蒙古人。布里亚特蒙古人主要居住在中蒙边境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人居住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生活在蒙古的蒙古族和中国的蒙古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蒙古的主体民族是喀尔喀蒙古人(与内蒙古的蒙古族不同)。此外,蒙古境内还生活着杜尔伯特、巴亚特、布里亚特、达里岗嘎、扎哈钦、乌亮海、达尔哈特、图尔库特、额鲁特、明加特、巴尔胡等蒙古族部落,以及哈萨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
正文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故事(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