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28天,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防渗及危岩加固保护工程于7月21日竣工。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时隔50年,奉先寺的又一次大规模保护工程。制作洋葱皮视频
越过东山的阳光掠过伊河的水面,照进西山的龙门石窟。
在第一寺庙卢舍那佛像前的安全施工区,几名工人垂直站在脚手架上,徒手拆除、转移木质钢管。随着覆盖在大雕像龛上的脚手架和绿网的拆除,卢舍那大佛逐渐露出了本来面目。
“大路神龛”是龙门石窟中发掘的最大的崖龛,也是龙门唐代雕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露娜佛以其“相喜相惜,如日月”的笑容征服了海内外游客。然而,千百年来,漏水和危岩体一直是威胁这里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
去年12月,奉先寺漏水治理及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开始。工程范围从奉先寺底部到山的上部,高度接近50米,宽度约70米。今年7月19日,该工程通过了洛阳市文物局组织的竣工初步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两个月。
28天里,所有曾经沿着脚手架走近这座高17.14米、高4米的佛像的人,在到达佛像头部时,都被这位古代工匠面对面的视角所震撼,觉得这是50年难得一遇的机会。龙门石窟研究院邀请的学者、艺术家走上架子后,默默地与佛祖交谈,还有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疾病
2000年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壁龛展示了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年)中国最大、最好的造型艺术。这些详细描述佛教宗教主题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石说,奉先寺群雕以其唐代皇家石窟的宏伟风格和“田字一号”功德石窟在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唐代崇高、博大、包容的气象和强大的物质、精神实力。
石说,龙门石窟作为皇家工程,有顶级设计,有顶级团队,有最适合精雕细刻的石灰岩。但由于石灰岩的岩性,易被流水溶解侵蚀,以及西山的形成和结构,导致危岩体和漏水,一直是威胁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的一大病害。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说,渗水导致岩体溶解,溶解物质重新形成碳酸钙堆积在窟雕表面。“雕像是刻在石头上的,如果石头‘生病’,文物也会受到影响”。
龙门山岩性横向变化大,容易出现裂缝。而且古代挖石窟需要削山为壁,破坏了原有悬崖的整体结构,导致裂缝纵横交错,险情无数。危岩体不仅会威胁文物安全,还会伤害游客。
2022年7月29日,古阳洞,施工人员处理洞顶漏水。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在马的手机上,有一段视频,是雨中拍摄的鲁舍那佛左侧,文殊菩萨右上方有一条裂缝,头戴花藤冠,正在喷水。溅起的水花从菩萨的右脸上流下,在她胸前的花环上弹起,然后落下,最后洒了她一裙子。“如果不是多雨,对于沿岩体裂隙的少量渗水,不进行压水试验,我们很难找到渗水的地方”。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从未停止,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石像上看到古代修复和绘画的痕迹。唐代在奉先寺正上方开凿“人”字形排水沟,防止漏水侵蚀佛像;宋代有八工部,负责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鲁舍那佛座刻有“东八工部胡十一使修佛笔记”。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地质大学的几位教授先后到龙门石窟进行地质调查。1961年,国家科委在十年科研计划中,将龙门石窟的三大病害,即石窟围岩坍塌、雕刻风化、洞窟渗漏列为重点。
1971年至1974年,奉先寺加固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当时采用了化学灌浆和钢筋铆接,有效地防止了石窟围岩的坍塌和雕刻的坍塌。
1987年到1992年实施的“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