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德鸿,原名闫冰。“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以来用的笔名,也是用得最多的笔名。那么,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
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从武汉回到上海。当时他没有生计,有朋友劝他写作卖艺。于是他在四周内写出了小说《幻灭》。并把小说寄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先生(叶邵军)。茅盾担心他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他的真实姓名出现在《小说月报》上,会连累到叶圣陶先生,《小说月报》的老板是不会允许的。于是只好取了个笔名,茅盾随便写了个“矛盾”字。但是,一出版就成了茅盾。这是因为叶圣陶觉得“矛盾”二字太刺眼,为了不引人注意,不惹事,就在“矛”字上加了一个稻草头。于是,一个随便起的笔名诞生了,一个优秀的作家诞生了。
茅盾当时为什么以“矛盾”二字为笔名?主要原因应该有四点:第一,“矛盾”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人们喜欢用它来形容社会的苦难和自我心理。用这个词做笔名,可以更好的关联人的心理,为自己的作品增加受众。一方面有利于自己作品的传播,另一方面有利于育人,达到自己写作的目的。其次,矛盾时期是当时中国的敏感时期,革命活动反复。而且在大革命时期,茅盾经历了大革命,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大变革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而且他也看到了自己生活和思想中的矛盾,并且深深地知道了这些矛盾,非常触动他的内心。他想用“矛盾”它又是矛盾了。在与人和他人交流时,他看到很多人其实思想上,甚至言行上都有矛盾,但自以为没有矛盾,经常说侃侃教别人。于是茅盾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矛盾的社会,矛盾的言行,矛盾的人,充满了矛盾,他解决不了。所以他写完小说《幻灭》就取了笔名,这一刻纠结在他思想中的矛盾让他忍不住把它作为笔名。这也是一个自发的笔名。最后,“矛盾”这个笔名形象地反映了茅盾创作《幻灭》乃至包括《幻灭》在内的整个《蚀》三部曲时的思想状况。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有很多内心的矛盾,没有答案。
矛盾的笔名贯穿他的写作始终,是其作品最典型的反映。纵观他的写作生涯,他一直想逃避这种矛盾,但矛盾和拼凑的感觉一直缠绕在他的内心,让他感到矛盾和迷茫。矛盾笔名的获得,既是矛盾民族命运的象征,也是他内心一直在寻找的救国救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