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可以说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劝诫中国妇孺学习的警句,是国学的国粹之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无数国学国粹犹如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古老历史的长河中,时刻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奋勇前进。活到老,学到老;无止境的学习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曰:“熟记于心(zhě),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于我何用?”。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一般是告诉人们要处处注意学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默默记在心里,永远不要因为学的知识太多而厌学,贪得无厌。对于教别人学习,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累。然后孔子说:我自己做了什么?这就是圣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们学得越深,就越谦虚。虚心学习
“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这句话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但它的含义仍然充满活力,催人奋进。时刻告诫人们在学习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教学的时候要表现出一定的耐心,不要急躁,即使重复也不要累。这句话其实就是让大家明白一个“学与教”的辩证关系。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学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强化技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告诉身边所有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的人,耐心解释,不要感到厌烦。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目前在学校里,个别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学和教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被丰富多彩的生活蒙蔽了双眼,没有远大的目标,安于现状,将枯燥的学习与游戏、兴趣相提并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个别教师,即所谓的“教师”,也受到各种规则和利益的制约,他们的表现很难与“孜孜不倦的教学”挂钩。这样,当学者厌学,教师厌教时,很难达成共识,矛盾自然产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恢复学校应有的学风和教风,让整个教育行业吹起崇尚学习、重视教学的清风。只有这样,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天堂,而不是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