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二选一”的概念,从腾讯和360的“3Q大战”开始,却到此为止,一系列“二选一”的利益大战仍在上演。
最终,黄征决定把“替代方案”拿到桌面上说出来。
“拼多多的出现初步打破了现有的电商格局,自然会让其他平台有所反应。这种反应有时甚至被夸大了。”4月24日晚间,拼多多创始人黄征发出第一封股东信,称拼多多面临空之前的“另类”。尽管启动另类投资的主角被黄征称为“其他平台”,但大多数人已经有了答案。
一轮又一轮的防守与进攻,围剿与突破,阿里与拼多多的缠斗早已公开化。
但是在品多多的嘴里,事情似乎在朝着一个有趣的方向发展。“一些品牌的商品被迫上架,又上架,又下架。”在24日的内部会议上,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持乐观态度。“全行业看到了商界的民心,公司业务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整体业务继续高速增长。”
在中国近10年的互联网大战中,“二选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腾讯和360的“3Q大战”中,之后在涉及众多商家和品牌商家的电商、O2O等行业中长期存在。先动者试图保护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后动者试图在现有格局上撕开一个口子,两者发生碰撞,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一个又一个“二选一”。
电商里的“二选一”“听说有人强迫商家二选一。”2013年6月升职之前,时任JD.COM高级副总裁的徐磊给同事发了一封邮件。
JD.COM财务副总裁应迎春起初并不相信。但徐磊不断提醒事态的严重性,“替代方案”真的来了。
据腾讯科技2013年报道,阿里官方否认天猫有“二选一”,但有相关人士表示,部分天猫商家确实有“二选一”。“多位鞋服卖家透露,最近接到天猫的电话。如果他们在JD.COM商城参加618促销,就无法获得今年下半年所有天猫活动的资源,包括双11的促销。”某女装品牌创始人透露,其在天猫和JD.COM的销售比例是6:1。
答案显而易见。后来,JD.COM CMO的蓝烨说,在这次“二选一”事件中,只有三家商家真正退出了大促销。
这不是JD.COM第一次面临“二选一”的局面。2012年“双11”前,诺西、伊芙丽、AKseries男装等门店表示,由于仓库调整、系统故障等原因,JD.COM店停止发货,但后天,猫方否认“二选一”。
然后,2015年4月,优衣库进入JD.COM,但开店仅三个月就决定退出。当年“双11”前夕,JD.COM称已向SAIC举报阿里扰乱电商市场秩序,胁迫商家在“双11”促销中“二选一”的行为。
“不能以碰瓷和炒作为职业。我们尊重实名举报,但今天是鸡实名举报鸭,说鸭垄断了湖泊。”后来天猫回应了。
最熟悉的“二选一”是在2017年618期间。
《财经》杂志当时报道,这一次,天猫选择了一批商家,直接从天猫的会场下架,或者从类目入口下架,对搜索结果进行降级。在“68”活动的第6天,JD.COM时尚事业部服装部的采购和营销经理接到了数十家商家的电话,要求将他们的品牌从场地中移除。
服装类是JD。COM的弱点。虽然在《财经》的报道中,JD.COM表示“二选一”对其没有太大影响,但京东。COM的服装还是很难改进的。
并且在2018年,“另类”之争又增加了一个新主角——拼多多。
“这是电商法实施前两个月天猫的最后一波‘二选一’红利吗?”随着拼多多三周年的临近,达达发了一条9张图的朋友圈。“我最不能忍的是你逼着拼多多签了个品牌发微博,污蔑你上传到拼多多的货不是正品,不然不会让猫双十一。”
达达甚至为天猫准备了三个回应:如果两个选择都不存在,品多多就是碰瓷;拼多多假货多,品牌看不起。离开是正常的;拼多多的造谣,因为罚款把商家逼走了。
后来阿里回了四个字:纯虚构。
“二选一”渐成常态?其实“二选一”的战争并不是从第一个电商领域开始的。第一个被大众所知的“另类”是3Q大战中的那个。
2010年11月,腾讯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能登录QQ。360董事长周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证明,这场运动给360造成了重大损失——6000万360软件用户被迫卸载。
UC也被同一个竞争对手封杀了。
“我舍不得。”在QQ和360“二选一”事件爆发一年后,时任UC优视CEO的俞永福也恼羞成怒,状告腾讯不正当竞争。2009年腾讯发布QQ浏览器后,UC浏览器来到了腾讯的“黑名单”。
“2011年,UC 多个商务合作部门陆续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