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是很晚才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动物,所以在十二生肖中没有,在“四灵”中也没有,在早期的汉字中也没有。明代著名学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说:“西域各国出狮,皆为百兽。”史书记载,中国东汉时期就有狮子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月氏国“遣使相助拔狮”,在北京引起轰动。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供奉狮子,有记载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国,一直到元朝。狮子进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神话传说,成为神灵的东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在古代,人们相信石狮有预言的功能。据说,在遇到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石狮的眼睛会变红或出血,因此人们可以提前避难。在石狮出现之前,具有这样功能的符号是中国本土的石龟。古人用龟甲占卜吉凶。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君欲定诸疑,非易也,取卜之帽,破龟之帽也。”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龟有预测吉凶的功能。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声震诸神》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在古巢的地方,有一天河水暴涨,不久又落回河中。有一条巨大的鱼搁浅在港口,重达一万斤。离它死去只有三天了。县里所有的人都来切鱼吃肉,但是有一个老婆婆拒绝吃。这一天,突然来了一个老人,对老婆婆说:“这条大鱼是我的儿子。可惜你不会吃。我会非常感谢你。”记住,如果城东门的石龟眼睛红了,城池就被困住了。“每天,老婆婆都要去东门看石龟。一个孩子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老妇人说了实话。孩子骗她,偷偷在龟眼上抹朱砂。老婆婆见了,急忙出城逃走。路上遇到一个青衣少年,说:“我是龙的儿子。“指引老太太到山上去。当我回头的时候,整个城市已经掉进了一个湖里。辽、宋、金、元以后,龟作为神授权力的象征,依然随处可见背着沉重石碑的身影,但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却逐渐下降,甚至成为市井中人们嘲讽的卑微物件。石狮逐渐取代了这一功能,成为自然灾害预警官。
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被视为吉祥物,以辟邪和保护城镇的家园。《西游记》中狮子一般都是佛教徒的坐骑,比如九头盛远、金狮吼,还有文殊菩萨的坐骑、出现在狮驼岭的青狮等等。在佛教中,坐骑一般是保护者,所以狮子有庇护的象征意义。据文献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就有辟邪的功能。汉代东方朔写的旧题《十周记》(六朝人写的故事):“西海聚穴,大陆在西海。人民的土地在三千英里之外。26万里外的北昆仑山...有狮、龙、龙、鹿、獠牙、青铜头、铁额的猛兽。”明代陈所著《天记》卷六十引《益州名画录》,记载著名画家张僧繇曾画过一只狮子,相传他画的狮子图有辟邪消灾的作用。“梁昭明太子偶患风病,御医不减。吴兴太守张僧繇仿照这两只狮子,在一个秘密的卧室内,它应该变得越来越好。所以题是辟邪,此神久经考验。”古代在乡村丁字路口和岔路口立石狮,辟邪保佑村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些石狮子会放在中药店的柜台上。人们认为石狮可以治病。据民间传说,神农尝过能为人类治病的草药。后来所有新发现的草药都是张氏狮子先吃的,所以张氏狮子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类似的民间传说:少昊皇帝有一只知道药性的石狮子。吃中草药的时候,如果它点了头,那就是无毒的,人可以吃。如果它摇头就是有毒的,吃了会中毒致死。最常见的是宫殿、宫室、衙门、府邸等地有石狮把守大门,既能保佑平安,又能彰显主人的权势和尊严。如今,石狮子在银行和商店前很常见。这是因为石狮除了有平安吉祥的寓意外,还有赚钱的功能。《河南民间故事集》讲述了宋朝都城龙亭附近午门外的一对石狮子的故事。根据民间传说,它们是由在财神统治下捐钱的男孩改变的。此外,《天书》引用《明刚宝》讲了一个故事。路修了十年,从一开始就刻好了。第一次被邀请的那个晚上,我在梦崖看到两头狮子在大象旁边,吐着珍珠。他说:“兽王自在时,能见法流无滞,宝珠涌动。”史并不穷,他的财富是藏起来的,他是成功的。也就是说,能工巧匠可以看到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在弥勒佛像之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石狮子的摆放也是有规则的,是对称的。位置和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一样,就是一个人走出大门的时候,公狮子放在人的左边,母狮子放在人的右边。石狮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由于狮子并非产自中国,工匠在雕刻狮子时往往会加入艺术想象力。所以从一开始,石狮子就和真狮子有很多不同。它融合了龙、虎、独角兽、饕餮等动物的特征,方口,鬓角宽大,鼻子大而突出,尾巴短,与真正的狮子区别最大。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是东汉时期的遗物,如山东嘉祥县乌石寺的石狮,四川雅安高邑墓前的一对石狮。在汉代,石狮雕刻有翅膀。古拙是不可思议的,后来它发展成一种昂扬有力的形式。自晋代以来,石狮被广泛用于宫殿和墓葬中,并经常与石马,羊和雕像一起排列。隋唐石狮的代表作品有陕西省乾县唐乾陵旁的石狮、咸阳县唐顺陵、三原县唐端陵道。它们的造型趋于照片般逼真,形体雄伟,工艺精湛,使石狮的造型艺术高超。到了辽金时期,石狮不仅被用作宫殿和陵墓的守护者,还被放置在桥头和护栏上。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以后,石狮的造型趋于美观,脖子上有装饰和铃铛。到了明清时期,石头已经定型,成为现在程式化的形状:放在门口左侧的狮子一般雕刻成右前爪玩绣球或在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象征权威;大门右侧的母狮被雕刻成左前爪触摸幼崽或躺在两只前爪之间的幼崽,象征着世代相传。代表作品是天安门广场前金水河上的两对石狮子,它们威严地守卫着皇城的大门。它们是明朝成祖在永乐年间雕刻的,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在人们的心目中,石狮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有这样的民谣:“摸摸狮子头,一辈子都不用担心;摸摸石狮背,好活一代;摸狮子的嘴,夫妻不吵架;摸石室毛,永不得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如流水。”这和俗话说的“摸摸脑袋,一辈子不愁,摸摸背,永远不吃亏”很像。这些歌谣大概都是意象关系,都源于人们对这些保护者寄托美好的祝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这种吉祥的动物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逐渐积累和确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石狮被赋予了层层神秘的色彩,将一种原本世俗的动物充分的活了起来。这里面起作用的是人的心理。石狮们把希望寄托在人们的美好愿望上:辟邪、平安、发财、儿孙满堂。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