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上一篇文章中的名词会继续展开,补充素材,帮助大家培养谈山的技巧,重点介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有趣名词。后半段以堆砌材料的形式更为发达,信息相对密集,小道消息很少:
5。建国之父——双鸭山:这里说的双鸭山并不是黑龙江著名的两鸭山市,而是源于Witoma拼音。英国驻华大使韦德是发明者。Witoma拼音在中国早期的名词翻译中被广泛使用,包括大量的地名、人名和事物名,如Peking(北京)、Tsinghua(清华)、Taichi(太极)、Moutai(茅台)等。,大家都很熟悉。它们在当年影响很大,被废除后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意茅台的英文字母是威妥玛拼音)
而主题中提到的“双鸭山”,一个正常人绝对不会想到,它指的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它的起源是一本叫《惊心动魄的17天》的书,里面提到了中山大学,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就是孙中山的名字叫孙文,名字叫逸仙,别名中山桥,所以这样叫。它不是当代拼音的中山大学,也不是威图玛拼音的中山大学,而是孙逸仙韦德的中山大学。所以你看这个拼音,就跟双鸭山一样。
(双鸭山大学在线地图)
同样的道理,江校长也在开玩笑。他的韦托马拼音名字是蒋介石,所以又被翻译回“常”了。“长工”梗在中文互联网界经久不衰,更伟大的图书管理员因《念奴娇·昆仑》一书被翻译成“毛”。
(这里应该有图,但是不敢放。)
除了Witoma拼音带来的误会,还有拉丁文的翻译,也带来了尴尬又有趣的故事。比如明代的西方人在翻译儒家两位先贤的名字时,采用的是音译+标准后缀。孔子把孔子的名字翻译成Confuci,加上拉丁后缀us,就成了Conficius,而孟子是Menci+us。就变成了孟子,也就是另一个翻译过来的笑话《孟子》。其实除了拉丁语的us,还有意大利语的O,也就是Confucio Concusio。它有内在的味道吗?
(门修斯和孔夫修斯)
再说知乎上一个类似的梗,讲的是三国时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皇叔听曹操说了什么才被吓掉的筷子呢?---“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孟德尔”,当然古人不会拿自己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