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关于“仪式感”!
“仪式感”这个词是怎么产生的?我搜遍了全网,也找不到一个权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说服力的答案。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说“仪式感”的优雅。很难说这些人是想理解还是附庸风雅!
如果你仔细搜索,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仪式感”这个词的残余零碎。
有人评论说,虽然不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但总有人用这个词说事情;于是有人回答说:“是啊,你要是生活洒脱,不搞仪式感,俗气怎么能不叫生活呢?”
有人说“仪式感”是某些人的需求和主张。
有人说“仪式感”是卖东西的商家提倡的。
还有人说叫“仪式感”,因为叫“装逼”不好听;于是有人接着说,偶尔需要“仪式感”没关系,但往往是“装出来的”。
还有人说“仪式感”就是生命需要存在感。
有人形象地说:有的人只要饱就行,有的人不仅要饱,还要香,有的人要营养……就这么简单。
有人幽默地说他拉屎就有“仪式感”,于是有人回应说要演国际歌?甚至有人回应说,要坐直,手里拿一份报纸,表现出一个学者的样子。
……
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解释“仪式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词!经验,放在10年前,大家都没听说过这个词。新词的泛滥势不可挡。我们欢迎好的正面词,比如“给力”、“初心”,但是有些刻意标榜的词,真的很难接受。最臭名昭著的应该是“宅在家里”!
与其在这里讨论“仪式感”的对错,不如从字面上分析一下。首先,请允许我把“礼”和“情”分开来讲。“仪式”似乎不需要解释吧?!结婚还是开;毕业典礼或舞台申请。这些许多“仪式”是众所周知的,并受到所有人的喜爱。
而“仪式感”中的“感觉”这个词应该是指“感觉”或者“感受”吧?所以这个“感觉”强调的是观众的“感觉”?还是主办方的“感觉”?还是两者都有?当然,有人会回答,对于不同的场合,这个“感觉”的范围当然会有所偏差。那么,谁会“感觉”到我们呢?暂时不深入讨论。但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却不得不讨论:不管是谁“感觉”,人到底想“感觉”什么,实现什么?
例如,在成人仪式上,一个新的成年人需要说“哇,我是成年人了!”感觉;同时有一位家长说:“嗯,养的不容易啊!”诸如此类。或者有些人参加过这种仪式,但基本没有太多见识。这个时候,人有没有“感情”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人即使有“感情”也应该有什么感觉?是在感知仪式的语境下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变化?还是想感受一下这个仪式?
人们经常口头上说:要有仪式感!
就想问问,有仪式吗?还是应该有仪式感?
或者我可以理解为这些人想说“有一种参加仪式的感觉”?什么感觉?可能是参加仪式膨胀了?还是虚荣?如果是对生活变化的积极感知,还是可以不仪式的感受!或者反过来说,既然这种感觉不是根植于仪式,又怎么能称之为“仪式感”呢?!
要说“仪式”吗?却被误导说“仪式感”?「形式主义」和「仪式」有什么区别?
哀悼...